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2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1075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133篇
  1988年   140篇
  1987年   110篇
  1986年   96篇
  1985年   106篇
  1984年   69篇
  1983年   112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63篇
  1963年   23篇
  1960年   40篇
  1959年   70篇
  1958年   67篇
  1957年   49篇
  1956年   90篇
  1955年   120篇
  1954年   57篇
  1953年   4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高效毛细管电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十年里,应用重组DNA方法生产药用治疗蛋白推动了分析和鉴定生物分子新技术的发展。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使生物化学家、分析化学家以及层析工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现已成为一个分辨率极高的分离技术,其分离效率和应用广度胜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人们预计,HPCE将成为生物技术产业,尤其是高度精确地鉴定重组DNA产物的一个重要工具。迄今为止,在此领域里应用最多的仍然是HPLC(蛋白质分析和纯化)和凝胶电泳(蛋白质及核酸分析)。  相似文献   
992.
<正>产生霍乱毒素(CT)的01群霍乱弧菌引起人霍乱。某些非01群霍乱弧菌株能产生与霍乱毒素相似的肠毒素,而另一些来自临床腹泻病例的非01群菌却不产生这种毒素,这表明还有其它因素能引起腹泻反应。现已证明这些菌株能产生溶血素——一种可能的腹泻因素,尽管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Yamamoto等人证实了非01群菌株和周群E1 Tor型菌株所产生的溶血素在生物学、理化住质和免疫学方面是难区分的。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两者的基因基本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993.
1988年5月,我们在湖北省宜昌大老岭林场(东经115°50′,北纬31°03′)植被考查中发现有大片银鹊林,银鹊(Tapiscia sinensis Oliv.)属于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银鹊属,为落叶大乔木,树干通直,树形美丽,极为可爱,系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银鹊的自然分布区包括云南、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省。最近在河南伏牛山又有发现。据《湖北植物志》记载,银鹊在湖北主要见于宣恩、鹤峰、建始等县,而且常散布于山坡林中,很少成林。  相似文献   
994.
Saiga 是一种小型牛类,站立时肩高80厘米.它的主要特征是鼻子形似象鼻:灵活,向下延伸超过下颌;角弯曲,具横脊,长达35厘米.在更新世晚期,它与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同.人们还不能确定谁是 Saiga 的直接祖先.但它与西藏 Pantholops 的现生种 Pantholops hodgsoni 和化石种 P. hundesiensis 有亲密关系.Gentry(1968) 把中国青海晚中新世的 Qurlignoria 也归入到 Simpson(1945) 建立的 Saigini 族中.由此推测,至少从晚中新世以来, Saiga 族已自成一支独立的演化线.最早的 Saiga 发现于西伯利亚东北下 Kolyma 河 Olyorian 期的地层中. Sher(1967) 把它归入到阿拉斯加晚更新世 Saiga ricei 种中.然而,在种的归属上,这可能还有问题.有关中更新世 Saiga 的报道极少.但这些报道已表明在这一时期 Saiga 已从亚洲中部向西扩散,远至西欧.在最后间冰期时, Saiga 在接近 Baku (Apsheron) 岛的 Binagadi 出现. Aekpeova(1955) 为该地大量的 Saiga 标本建立—新种: Saiga binagadensis.比较表明,它应该是 Saiga tatarica —亚种:Saiga tatarica binagadensis Alekperova, 1955.在最后冰期时, Saiga 已在古北区达到它最大的分布范围(图1).已知含 Saiga 的化石地点超过180个.在乌拉尔山区,它向北分布到达北纬62度;在鄂博河流域,它延伸进入北极区;向东它到达白令陆桥. Saiga 还在阿拉斯加存在.然而,由于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成为迁移的障碍, Saiga 未能进入亚平宁半岛;在中国东北、内蒙和山西等省也没有发现它的踪迹.西伯利亚东北区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的 Saiga 种是 Saiga tatarica borealis,而在克里米亚和苏联西南部一些旧石器地点的 Saiga 化石标本应归入 Saiga tatarica tatarica.欧洲的 S. prisca 和阿拉斯加的 S. ricei 可能是 S. tatarica borealis 的同义词(Baryshnikov et Tikhonov, 1989).在 Saiga 的进化中,角心有逐渐变得粗壮,角心基部相互靠近和两角心向上分开程度变小的趋势.因此, R. D. Kahlke(1990) 提出 Saiga 可能含有两种类型: "Bottrop 类型"和 "Pahren 类型"(图版 I, 1-2).前者为原始的 Saiga, 包括欧亚大陆第二间冰期、最后间冰期和最后冰期的类型;后者主要以欧洲 Weichselian 期的一些破碎头骨为代表.这种分类将来有可能与 Baryshnikov et Tikhonov(1989) 提出的分类合并.现生的 Saiga 包括两个亚种: S. tatarica tatarica 和 S. tatarica mongolica.前者分布于苏联卡尔梅克和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和半干燥地区;后者出现在蒙古.  相似文献   
995.
对四种不同来源的RVV对ADP、Col和Ris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进行比较研究。RVV-B,RVVS和RVV-Styp对三种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而RVV-T虽有ADP和Col抑制作用,但缺乏对Ris的抑制活性。预先与RVV孵育的血小板经洗涤后重新悬浮于自身PPP中,与RVV-StyP孵育的血小板完全恢复对Ris的凝集反应,而与RVV-B和RVV-S孵育的血小板仅部分恢复其反应。上述结果表明,在RVV中可能含有二种不同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而其抑制机理可能牵涉到血小板、血浆等因素。  相似文献   
996.
在蟾蜍视网膜的视杆外段上进行片膜钳记录.在同一片膜中,8-Br-cGMP开启的通道,似乎是cGMP所开启的同一光敏感通道.在相同的片膜电位下,由同一片膜诱发同样大小的膜电流,所灌流的8-Br-cGMP溶液的浓度要大大低于cGMP溶液的浓度.再者,8-Br-cGMP被磷酸二酯酸水解的速率,比cGMP的要慢得多.结果表明,在开启视杆外段的光敏感通道的过程中,cGMP分子中的3',5'-环一磷酸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7.
998.
在500MHz~1H NMR仪上对HbA,CoHb和对称与不对称的Fe-Co杂化血红蛋白在去氧和一氧化碳配位时环形电流效应对蛋白Ell-Val甲基共振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将-1.0ppm峰归属于β(Co)的二个甲基质子,-1.55ppm和-2.35ppm的峰归属于α(Co)γ_1CH_3和γ_2CH_3,-1.15ppm与-2.05ppm的峰归属为α(Fe-Co)的γ_1CH_3与α_2CH_3共振峰,-1.52ppm与-2.15ppm的峰指定为β(Fe-Co)的γ_1CH_3与γ_2CH_3.根据归属对蛋白在去氧和一氧化碳配位时其溶液构象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CO配位于β(Fe)比配位于α(Fe)使E11-Val甲基质子化学位移发生更大改变.  相似文献   
999.
应用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标记的探针,检测了人和鸭的血清及肝脏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并与~(32)P标记的同位素探针做了比较。结果证明,该探针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同位素探针一致(0.2pg)。它可用于各种核酸杂交试验,如打点杂交、Southern和Northern转印杂交试验等。恰当地从标本中提取待测核酸,是应用该探针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用EB病毒转化自体淋巴细胞所建立的类淋巴母细胞系(LCL),以及用EB病毒潜伏感染膜蛋白(LMP)基因和核蛋白-2(EBNA2)基因与痘苗病毒重组的重组病毒(Vac-LMP和Vac-EBNA2)感染的自身纤维母细胞,同时作为刺激细胞和靶细胞,以~(51)Cr释放法检测5例血清中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者及1例阴性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特异性T细胞杀伤效应。结果表明,用自身LCL激活的EB病毒特异性T细胞杀伤效应高峰出现在第14~28天;参与杀伤性细胞免疫反应的T细胞亚群主要是T3、T8阳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对靶细胞的识别及杀伤受HLA-I的限制。用重组牛痘病毒感染的纤维母细胞作靶细胞或刺激细胞,有1例供者可接受LMP,另1例可接受EBNA2的刺激,并对相应的靶细胞产生特异性T细胞杀伤反应,表明EB病毒-LMP和EBNA2可能既是EB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刺激抗原,又是其识别的靶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